CCNA图文-29-NAT协议实例详解

  • A+
所属分类:网络运维

文章目录

1.NAT概述

简单的来说,NAT是将私有IP地址通过边界路由转换成外网IP地址,在边界路由的NAT地址转换表中记录下这个转换,当外部数据返回时,路由使用NAT技术查询NAT转换表,再将目标地址替换成内网用户IP地址。

RFC1918规定了三块专有的地址,作为私有的内部组网使用:

A类:10.0.0.0—10.255.255.255
B类:172.16.0.0—172.31.255.255
C类:192.168.0.0—192.168.255.255

这三块私有地址本身是可路由的,只是公网上的路由器不会转发这三块私有地址的流量;当一个公司内部配置了这些私有地址后,内部的计算机在和外网通信时,公司的边界路由会通过NAT或者PAT技术,将内部的私有地址转换成外网IP,外部看到的源地址是公司边界路由转换过的公网IP地址,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。

三种常用的NAT技术:

静态NAT:静态NAT就是一对一的NAT,内部有多少私有地址需要和外部通信,就要配置多少外网IP地址与其对应。
动态NAT:动态NAT是在路由器上配置一个外网IP地址池,当内部有计算机需要和外部通信时,就从地址池里动态的取出一个外网IP,并将他们的对应关系绑定到NAT表中,通信结束后,这个外网IP被释放,可供其他内部IP转换使用,这和DHCP租约IP有相似之处。
PAT(Port address Translation,端口地址转换,也叫端口地址复用):这是最常用的NAT技术,也是IPv4能维持到今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,它提供了一种多对一的方式,对多个内网IP地址,边界路由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个外网IP,利用这个外网IP的不同端口(不同的端口对应不同的内网IP)和外部进行通信。

2.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NAT

a.如何配置静态NAT

请看下面这张拓扑图,VPC1和PVC2是使用VPCS模拟的两台计算机,连接在GNS3中的不可网管二层交换机上(Ethernet switch),它们处于同一个内网环境,路由均为c3640,R1是这个内网的边界路由,R2是公网上的一台路由器(可以看做是ISP的路由器),各设备IP配置如图所示:

CCNA图文-29-NAT协议实例详解

通过在R1上配置静态NAT,让VPC1和VPC2通过两个静态分配的公网IP和R2通信。

首先配置VPCS中的两台虚拟计算机的IP:

配置R1使用静态NAT:

配置R2:

在VPCS上面进行Ping测试:

查看R1 NAT地址转换表:

静态NAT的缺点就是每个内网IP要占用一个外网IP,就算这台终端现在处于关闭状态,这个外网IP也被静态分配占用着,动态NAT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
b.如何配置动态NAT

使用上面的图1作为拓扑,图中VPC1、VPC2和R2的配置保持不变,重新配置R1,使用动态NAT:

在VPCS中Ping测试:

NAT动态转换介绍完了,下面介绍PAT端口转换。

c.如何配置PAT

图1中其他设备配置保持不变,重设R1(右击R1,stop->start),配置PAT:

在VPCS中Ping测试:

PAT的基本配置就是这样,下面介绍如何将内网IP的某端口静态映射到外网IP的某端口。

d.如何配置静态端口映射

在图1中,假设VPC1上面架设了TFTP服务,外网要访问VPC1的TFTP服务就需要将VPC1(192.168.1.2)的69端口映射到外网s0/0(12.1.1.1)的某个端口上,请看下面的实际操作:

配置完这个静态映射后,外网的用户只需要访问12.1.1.1:69就能访问到内网的192.168.1.2:69,即可通过外网IP访问到内网VPC1的TFTP服务了。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avatar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